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左队(左队)
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见前队下其唐书突厥传思太等分为二队北走王晙又破 左队 水经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注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
《漢語大詞典》:仗队(仗隊)
仪仗队。宋史·仪卫志一:“左右厢各步军六队,分东西,在仗队后。”宋史·仪卫志一:“排列仗队职掌六人,分立仗队之间,殿内四人,殿外二人。”
分類:仪仗队
《漢語大詞典》:兵队(兵隊)
军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查 江苏 仅 徐州 驻扎兵队。” 鲁迅 《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日本 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 辽 吉 。” 茅盾 《故乡杂记》第二:“伊拉兵队调动得快,为啥勿早点调到 上海 ,同十九路军一淘打?”
分類:军队
《漢語大詞典》:拔队(拔隊)
拉出队伍。指部队拔离驻地。 郭希仁 《从戎纪略》:“ 井崧生 所统游击队扎 茅津 , 毅 军恐两面受敌,乃拔队远遁。”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凡马、步、砲、工、輜等军,闻 中和门 外砲声,即由原驻地拔队,依左列命令进攻。”
《骈字类编》:八队(八队)
宋史兵志其八队旗别绘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天地则象其方圆风云则状其飞剔龙虎则状其翔盘之势以备大阅趋又杨存中传存中以八队万人 督府助世忠
《漢語大詞典》:队旗(隊旗)
(1).标志某支军队名目或数量的旗帜。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张文宝》:“ 建康 游弈军将 李进 ,健勇有力,为队旗头。”
(2).一个团体组织的旗帜。如:球队队旗。
(3).特指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旗帜。《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五:“我们的队旗: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旗象征革命胜利。”
《漢語大詞典》:队官(隊官)
武官名。 清 代军制,一队之长官称为队官。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山东第五镇之联络》:“本军到境,能率百人以上投降者为管带,能率三十人以上投降者为队官,枪支照价发银。”
《骈字类编》:枪队(枪队)
玉海长枪队有漆枪木枪白干枪朴头枪
《漢語大詞典》:六队(六隊)
王莽 时所设的六个行政区。队,通“ 遂 ”。汉书·王莽传中:“分 三辅 为六尉郡, 河东 、 河内 、 弘农 、 河南 、 潁川 、 南阳 为六队郡,置大夫,职如太守。” 颜师古 注:“队,音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与 王莽 前队 大夫 甄阜 ” 唐 李贤 注:“ 王莽 置六队,郡置大夫一人,职如太守。 南阳 为 前队 , 河内 为 后队 , 潁川 为 左队 , 弘农 为 右队 , 河东 为 兆队 , 滎阳 为 祈队 。”
《国语辞典》:团队(团队)  拼音:tuán duì
成员间基于共同任务或目标而产生连结的团体。
《国语辞典》:不入队(不入队)  拼音:bù rù duì
不相称、不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女眷们各各盛装斗富,惟有赵娘子衣衫蓝褛。虽是自己心里觉得不入队,又不好独自一个推掉不去得。」
《漢語大詞典》:队命(隊命)
丧君。谓君主丧亡。《左传·襄公十一年》:“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杨伯峻 注:“队同坠,失落也。坠命犹言死其君主。”
《漢語大詞典》:本队(本隊)
(1). 宋 制,军队五十人为一大队,系作战的基本单位,谓之“本队”。《宋史·兵志九》:“如逗挠观望不即赴救,致有陷失者,本队委拥队军校,次队委本辖队将,审观不救所由,斩之。”
(2).原来的队列。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各军止鬭,侧身退还本队。”
《國語辭典》:舰队(艦隊)  拼音:jiàn duì
1.由许多舰艇、飞机、陆战部队及设在岸上的舰队设施所组成,且由同一指挥官所指挥的部队。若冠上地理区名词,则表示此舰队担负某一战略区的战略任务。如:「大西洋舰队」。
2.基于作战、训练或某种任务需要,而以多艘舰艇临时组成的船队。如:「敦睦舰队」。
《骈字类编》:雪队(雪队)
唐 白居易 送徐州高仆射赴镇 离筵歌舞花丛散,候骑刀枪雪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