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语素(語素)
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例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等。
《漢語大詞典》:傒语(傒語)
南朝 人讥称 江西 九江 、 豫章 一带人的语音。南史·胡谐之传:“ 谐之 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参见“ 傒音 ”。
《漢語大詞典》:傒音
南北朝 时指 江西 九江 、 豫章 一带地区的口音。南史·胡谐之传:“以 谐之 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 谐之 家教子女语。”
《国语辞典》:巴拉  拼音:bā lā
1.巴,疤的假借字。「巴拉」指疤痕。《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你当初说的是甚么话?恼杀咱将头砍吊,碗口大巴拉。」
2.桃金娘科「番石榴」的别名。模拟闽南语称此水果的语音。参见「番石榴」条。
《國語辭典》:译音(譯音)  拼音:yì yīn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表达出来,即称为「译音」。
《國語辭典》:儿化(兒化)  拼音:ér huà
一字后附「儿」字语尾,读时「儿」与前字相拼,成捲舌韵,相拼时有种种变化,称为「儿化」。如圈儿不读作ㄑㄩㄢㄦˊ而读作ㄑㄩㄚㄦ,牌儿不读作ㄆㄞㄦˊ而读作ㄆㄚˊㄦ。
《漢語大詞典》:尼师坛(尼師壇)
亦作“ 尼师但那 ”。 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唐 张希复 《咏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尼师坛,或尼师但那,此名坐具。或云随坐衣。”
《國語辭典》:侉子  拼音:kuǎ zi
1.河北、淮南一带对山东人的俗称。
2.南方人对北方人的俗称。
3.称没见过世面的人。
《漢語大詞典》:湿婆(濕婆)
梵语音译,意译“自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为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佛经中称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
《國語辭典》:音韵学(音韻學)  拼音:yīn yùn xué
1.研究人类语言音韵结构的学问。
2.声韵学的别名。参见「声韵学」条。
《国语辞典》:哑嗓(哑嗓)  拼音:yǎ sǎng
语音嘶哑低沉。如:「他一连演讲了几个小时,自然会疲累哑嗓了。」
《國語辭典》:音品  拼音:yīn pǐn
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在物理上音色专指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声波频谱,可以被辨别出来。也称为「音色」、「音质」。
《國語辭典》:音色  拼音:yīn sè
参见「音品」条。
《漢語大詞典》:耶维(耶維)
梵语音译。也译作“茶毗”、“闍维”、“耶旬”等。意为焚烧。佛教称僧众死后之火葬。见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四、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
《漢語大詞典》:语种(語種)
语言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國語辭典》:阿那含  拼音:ā nà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漢語大詞典》:拗声(拗聲)
拗口的语音;不顺耳的声调。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凡讲这种难懂的话的,我们这里除了官老爷之外,只有开当铺和卖茶叶的 安徽 人,做竹匠的 东阳 人,和变戏法的 江 北佬。官所讲者曰‘官话’,此外皆谓之‘拗声’。” 茅盾 《子夜》八:“‘就是啦。不会错的!’ 眉卿 不耐烦似的用拗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