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山人
空谷
高士
幽居
招隐
桑榆
采药
云林
林壑
冥鸿
卧龙
丘园
柴桑
避地
旧隐
《國語辭典》:山人  拼音:shān rén
1.住在山里的人。《管子。轻重己》:「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2.隐居山中的士人。《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唐。王勃 赠李十四诗四首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3.仙家、道士。宋。苏轼《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又听山人柳泌,合长生之药。」
4.对星相、卜卦、赞礼等术数家的统称。元。郑光祖《㑳梅香》第四折:「(山人唱科诗云)锦城一步一花开,专请新人下马来。今日鸾凰成配偶,美满夫妻百岁谐。」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
《國語辭典》:空谷  拼音:kōng gǔ
空寂的深谷。《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白驹空谷,振鹭在庭。」
《國語辭典》:高士  拼音:gāo shì
品德高尚而隐居不仕的君子。《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唐。储光羲〈田家杂兴诗〉八首之六:「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國語辭典》:幽居  拼音:yōu jū
1.隐居。《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法真传》:「幽居恬泊,乐以忘忧。」《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鸣嘤已悦豫,幽居犹郁陶。」也作「幽栖」。
2.幽静的居所。《文选。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國語辭典》:招隐(招隱)  拼音:zhāo yǐn
1.徵召隐居的人出仕。如《楚辞》有「招隐士」篇。唐。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2.招人归隐。如晋左思、陆机有「招隐诗」。唐。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四首之一:「闻君招隐地,髣髴武陵春。」
《國語辭典》:桑榆  拼音:sāng yú
1.桑树及榆树。《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鴳不陵桑榆。」
2.日落时阳光照在桑榆间,因借指傍晚。又比喻人的晚年。《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至若筋力将尽,桑榆且迫,徒竭夙兴之勤,未悟夜行之罪。」
《國語辭典》:采药(採藥)  拼音:cǎi yào
采集药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皆治人疾病方术。」
《國語辭典》:云林(雲林)  拼音:yún lín
1.地名。位于大陆地区江苏省金坛县南西遥村。为明代于玉德所建,有三十六景。
2.山名。位于大陆地区江西省金溪县东,势极峻峭,上接云际,故名。上有三十六峰,最高峰为出云峰。
3.元代画家倪瓒的别号。参见「倪瓒」条。
4.县名。位于台湾中部。参见「云林县」条。
《國語辭典》:林壑  拼音:lín huò
山林幽深的地方。《文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國語辭典》:冥鸿(冥鴻)  拼音:míng hóng
高飞的鸿雁。比喻避世之士,或高飞远引。唐。白居易〈范阳张公墓志铭〉:「天骥冥鸿,始自筮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國語辭典》:卧龙(臥龍)  拼音:wò lóng
1.睡卧的龙。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2.比喻隐居而未显达的旷世奇才。《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晋书。卷四九。嵇康传》:「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國語辭典》:丘园(丘園)  拼音:qiū yuán
1.乡野林园。《易经。贲卦。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2.隐居的地方。汉。蔡邕〈处士圈典碑〉:「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北史。卷六四。韦孝宽等传。论曰》:「怡神坟籍,养素丘园。」
3.隐居、退隐。《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三》:「臣闻髦俊之才,世所希乏,丘园之秀,因时则扬。」
《國語辭典》:柴桑  拼音:chái sāng
1.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
2.借指故里。唐。杜甫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國語辭典》:避地  拼音:bì dì
因避乱而迁居他乡。《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许劭》:「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一:「京国乱离,僖皇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颍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漢語大詞典》:旧隐(舊隱)
(1).旧时的隐居处。 唐 项斯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诗:“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2).昔日的隐士。 唐 吴融 《萧县道中》诗:“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巖猿莫晓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