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董相天人策

相关人物
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2495~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彊勉之谓也……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册之曰:……仲舒对曰:……于是天子复策之。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虖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虖?「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仲舒复对曰:……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典故
汝阳天人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八哀诗八首〉
汝阳让帝【案:让皇帝宪。本名成器。初立为太子。后因明皇有平韦氏功。让储位。谥曰让。】子,眉宇真天人。虬须似太宗【虬髯似太宗】,色映塞外春【色映寒夜春】。往者开元中,主恩视遇频。出入独非时,礼异见群臣。爱其谨洁极,倍此骨肉亲。从容听朝后【从容退朝后】,或在风雪晨。忽思格猛兽,苑囿腾清尘。羽旗动若一,万马肃駪駪。诏王来射雁,拜命已挺身。箭出飞鞚内,上又回翠麟【上入回翠麟】。翻然紫塞翮,下拂明月轮。胡人虽获多,天笑不为新。王每中一物,手自与金银。袖中谏猎书,扣马久上陈。竟无衔橛虞,圣聪矧多仁【圣慈矧多仁】。官免供给费,水有在藻鳞。匪唯帝老大,皆是王忠勤。晚年务置醴,门引申白宾【案:汉楚元王与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鲁穆生不嗜酒。元主为设醴。】。道大容无能,永怀侍芳茵。好学尚贞烈【好学尚正烈】,义形必沾巾。挥翰绮绣扬,篇什若有神。川广不可溯,墓久狐兔邻。宛彼汉中郡【案:王弟汉中王瑀。】,文雅见天伦。何以开我悲【何以慰我悲】,泛舟俱远津。温温昔风味,少壮已书绅。旧游易磨灭,衰谢增酸辛【衰谢多酸辛】。
典故
学贯天人际
 
著论穷天人
 
述作究天人

相关人物
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列传〉~2735~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例句

网罗穷象系,述作究天人。 刘升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著论穷天人,千春秘麟阁。 李白 赠参寥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典故
相关人物
曹植
 
邯郸淳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
「自颍川邯郸淳。」晋·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遣淳诣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及暮,淳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材,谓之『天人』。」

例句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杜牧 杜秋娘诗

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國語辭典》:天人  拼音:tiān rén
1.洞悉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2.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3.仙人、神人。形容容貌出众或才能过人的人。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誇诸葛亮为天人。」后亦指美丽的女子。《聊斋志异。卷二。阿宝》:「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4.天和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5.天理人欲。如:「天人交战」。
《國語辭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漢語大詞典》:天人师(天人師)
(1). 释迦牟尼 佛的别号。以其为天与人之师,故名。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菩萨 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 天人师 。”
(2).指皈佛成正果者。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由其门而为天人师者,皆脉分焉。” 鲁迅 《华盖集·题记》:“但我又知道这必须深入山林,坐古树下,静观默想,得天眼通,离人间愈远遥,而知人间也愈深,愈广;于是凡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于是而为天人师。”
《漢語大詞典》:天人策
(1).指 汉 儒 董仲舒 对答 武帝 之策问。 宋 刘克庄 《满江红·送王实之》词:“落落 元龙 湖海气,琅琅 董相 天人策。”
(2).泛指金殿对策。 清 方文 《送田孙若宪副之浙东》诗之四:“莫问天人策,虚名可汗颜。”参见“ 天人三策 ”。
《漢語大詞典》:天人三策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分類:前后元年
《漢語大詞典》:天人际(天人際)
见“ 天人之际 ”。
《國語辭典》:天人之际(天人之際)  拼音:tiān rén zhī jì
天道或天象与人事间相互的关系。《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
《國語辭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國語辭典》:天人合一  拼音:tiān rén hé yī
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念。宋代理学家认为「仁」是所有德行的总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应汲于求仁,尽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与天地合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天人三策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分類:前后元年
《分类字锦》:天人有徵
晋书元帝纪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兴之兆图谶垂典
分类:符应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辩
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分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合一”说相对立。强调“天道”与“人道”之别,亦即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认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间的治乱吉凶。 战国 时 荀子 首先提出这种理论。荀子·天论:“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國語辭典》:天人之际(天人之際)  拼音:tiān rén zhī jì
天道或天象与人事间相互的关系。《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