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隐心(隱心)
(1).审度,忖度。文选·崔瑗〈座右铭〉:“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李善 注:“ 刘熙 《孟子注》曰:‘隐,度也。’周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吕氏春秋曰:‘内反於心不慙,然后动也。’” 李周翰 注:“隐,度。庸,常也。言能度心而动。”
(2).昧心。《后汉书·皇甫规传》:“臣诚知阿諛有福,深言近祸,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
(3).忧心;痛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隐心而结文则事愜,观文而属心则体奢。”
(4).隐居之意。 唐 祖咏 《苏氏别业》诗:“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清 胡其毅 《偕王雪蕉先生诣碧峰寺访桔木师不遇》诗:“即此问山路,自然生隐心。”
《國語辭典》:腐心  拼音:fǔ xīn
痛心,表示极为痛恨。《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
分類:苦心痛心
《漢語大詞典》:疾心
(1).憎恶之心。国语·晋语一:“君以 驪姬 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2).犹痛心。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至或南面称师,赋姦伪之説,典诚佩紫,读虚妄之书。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
(3).心生妒忌。 隋 卢思道 《劳生论》:“篤学强记,聋瞽於焉侧目;清言河泻,木訥所以疾心。”
《漢語大詞典》:轸心(軫心)
犹痛心。 明 何景明 《应诏陈言治安疏》:“臣民莫不失望,中外实为軫心。”
分類:痛心
《漢語大詞典》:坠心(墜心)
担扰恐惧;痛心。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刘师培 文说·析字篇:“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或颠倒以为奇,或割裂以示巧:由是‘坠心危涕’, 文通 互易其文。”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意者往之见戕贼者深,因将长槁枯而不復菀与,此则可为坠心陨涕者也。”
分類:恐惧痛心
《漢語大詞典》:恫心
痛心。 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 元 人以戏曲名者,若 马致远 ,若 贾仲名 ,若 王实甫 ,若 高则诚 ,皆江湖不得志之士,恫心於种族之祸,既无所发抒,乃不得不托浮靡之文以自见。”
分類:痛心
《漢語大詞典》:崩陨(崩隕)
亦作“ 崩殞 ”。亦作“ 崩霣 ”。
(1).塌陷。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天地崩霣,川冢沸腾,羣悍酋豪,更为祸乱。”
(2).迸裂。《陈书·废帝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殞。”
(3).犹痛心。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永惟情事,触目崩陨。”一本作“ 崩殞 ”。
《國語辭典》:踌躇(躊躇)  拼音:chóu chú
1.犹豫不决。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文明小史》第一一回:「踌躇了半天,终究委决不下。」
2.自得的样子。《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毛二胡子接到家信,看完了,咂嘴弄唇,只管独自坐著踌躇。」
《國語辭典》:寒心  拼音:hán xīn
1.害怕战慄。《左传。哀公十五年》:「齐因其病取欢与阐,寡君是以寒心。」汉。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2.因失望而痛心。《红楼梦》第五五回:「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不要说出那般诛心的话,来叫人听著寒心。」也作「冷心」。
《國語辭典》:心寒  拼音:xīn hán
1.心灰意冷。如:「你忤逆父母,且毫无悔意的行径,真叫人心寒!」
2.害怕。《封神演义》第九六回:「半空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漢語大詞典》:可痛
令人痛心。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学而》:“今之刻薄小人,俱是流落他乡之人,可怜,可痛!” 毛泽东 《质问国民党》:“大好江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
分類:痛心
《漢語大詞典》:痛愤(痛憤)
(1).悲痛愤怒;痛心愤慨。 唐 杜甫 《草堂》诗:“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论:“ 武后 斵丧王室,潜移龟鼎, 越王 贞 父子痛愤,义不图全。”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十二:“ 杨衢云 被暗杀的消息,传到 日本 , 孙先生 在 横滨 闻信,深为痛愤。”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 春姑 :(痛愤欲绝)啊,人的良心何在呀!”
(2).极端愤恨。新唐书·姦臣传下·卢杞:“既得志,险贼寖露,贤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隐毒,天下无不痛愤。”
《漢語大詞典》:悼心
(1).谓心中惶恐。后汉书·陈蕃传:“使者即臣庐,授 高阳 乡侯 印綬,臣诚悼心,不知所裁。”
(2).伤心。痛心。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远惟 王莽 篡逆之事,近览 董卓 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智愚同痛。”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而下鸿自天,漂我中田,浑浑泡泡,穀沉穗漂,田叟悼心,官吏灰气。”
《國語辭典》:沉痛  拼音:chén tòng
沉重悲痛。《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漢語大詞典》:啮指(嚙指,齧指)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
(2).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 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 李贤 注:“噬,嚙也。”后用“嚙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清 顾炎武 《与李湘北书》:“但此君母老且病,独子无依……况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难通嚙指,一旦祷北辰而不验,迴西景以无期,则缾罍之耻奚偿,风木之悲何及!”
齧指:
(1).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史记·田叔列传:“ 赵王 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 李东阳 《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祸。”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精感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