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姿态(姿態)  拼音:zī tài
姿容态度。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六七:「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漢語大詞典》:姿态万方
形容因突出的体态,庄严或华美所给人的强烈印象。例如:她像一艘张满帆的船那样姿态万方地走了进来,真是一位仪表庄重的人物,又高又壮,胸脯丰满,用衣服紧紧束住身上过多的脂肪。
《国语辞典》:低姿态(低姿态)  拼音:dī zī tài
在谈判或互动中,表现出有限度屈服与退让的态势或策略,以迎合对方心意。
《漢語大詞典》:高姿态
指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表现出宽容、谅解的态度:你要~,不要和他计较。
《高级汉语词典》:故作姿态  拼音:gù zuò zī tài
指假装具有艺术效果的姿势或假装的模样
分类:故作姿态
《國語辭典》:骨相  拼音:gǔ xiang
人的体格和相貌。《北史。卷七七。赵绰传》:「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
《國語辭典》:态度(態度)  拼音:tài dù
1.人的状貌举止。如:「他的态度从容,一副很镇定的样子。」
2.对事情采取的主张或立场。如:「对于这件事,他尚未表明态度,先不要下定论。」
《國語辭典》:神姿  拼音:shén zī
流露于外的非凡姿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國語辭典》:身分  拼音:shēn fèn
1.指个人的出身、职业、资格或社会地位等。如:「身分證」、「身分暴露」、「已婚身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敢是做过了娼妓一番,身分不比良家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勾有两年光景,把一个大财主,仍旧弄做个渔翁身分,一些也没有了。」《红楼梦》第五七回:「幸他是个知书达礼的,虽有女儿身分,还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2.架式、排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见那老子是个养家经纪之人,不恁地理会这些勾当,所以閒常也与人做了些不伶俐的身分。」《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这高老先生虽是一个前辈,却全不做身分,最好顽耍,同众位说说笑笑,并无顾忌。」
3.等级、品质。《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你这肴馔是精极的了,只是这酒是市上买来的,身分有限。」
4.模样、体态。《董西厢》卷七:「甚娘身分!驼腰与龟胸,包牙缺上边唇。」元。高文秀《諕范叔》第三折:「我当初打杀他了,再怎生得个范雎来,待道不是呵,你看那身分儿好生相似。」
5.动作、招式。《水浒传》第二三回:「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张铁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舞出许多身分来。」
《國語辭典》:舞姿  拼音:wǔ zī
舞蹈的姿态。如:「舞姿曼妙」。
《漢語大詞典》:姿制(姿製)
亦作“ 姿製 ”。
(1).姿态;仪容。晋书·陆云传:“ 华 为人多姿制。”宋书·傅弘之传:“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新唐书·张易之传:“既冠,頎晳美姿製。”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 杨小寳 ﹞姿制明浄,眉宇间稜稜露爽。”
(2).指弄姿态。晋书·陆云传:“ 华 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鬚。”
《國語辭典》:架势(架勢)  拼音:jià shì
姿势、姿态。如:「看他出手的架势,就知道是个练子。」
《漢語大詞典》:姿影
姿势;姿态。 艾芜 《三峡中》:“外面一片清朗的月色,已把山峰的姿影、岩石的面部和林木的参差,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 郭小川 《草鞋》诗:“一个小鸟追逐着一个小鸟,以它英雄的姿影炫耀给世界。”
分類:姿势姿态
《國語辭典》:婆娑  拼音:pó suō
1.舞蹈的样子。《诗经。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俛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娑而舞。」
2.盘旋、停留。《文选。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
3.阑珊、舒展。《北周。庾信。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4.舒展。唐。姚合 游阳河岸诗:「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
5.委婉曲折。《文选。王褒。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
6.茂盛的样子。《尔雅。释木》「如松柏曰茂」句下晋。郭璞。注:「枝叶婆娑。」
7.泪光闪动的样子。如:「泪眼婆娑」。
《國語辭典》:婵娟(嬋娟)  拼音:chán juān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 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元。沈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娟。」也作「婵媛」。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也称为「婢娟」。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 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