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浑然(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别的样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韩愈〈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漢語大詞典》:浑然(渾然)
(1).糊涂不分明貌。《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2).浑沌貌。 唐 柳宗元 《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参见“ 浑沌 ”。
(3).质朴纯真貌。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浑然忠厚之气,可敬而仰之。” 明 方孝孺 《与苏先生书》之二:“ 徐公 之文简质典重有浑然之气。”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孔子 大圣,浑然天真。”
(4).形容无知;糊涂。 叶圣陶 《城中·病夫》:“他们是浑然的猪!是蠢然的狗!”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国语辞典》:浑然不知(浑然不知)  拼音:hún rán bù zhī
完全不知道。如:「小李无心闯下的大祸,已经闹得满城风雨,而他却浑然不知。」
分类:不知道
《国语辞典》:浑然忘我(浑然忘我)  拼音:hún rán wàng wǒ
融入事物、处境中而忘了自己的存在。如:「他唱歌已经唱得浑然忘我了,你就算叫他,他也听不见。」
《国语辞典》:浑然不觉(浑然不觉)  拼音:hún rán bù jué
完全没有感觉。《红楼梦》第五回:「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分类:有感感觉
《國語辭典》:浑然天成(渾然天成)  拼音:hún rán tiān chéng
自然形成,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用以形容才德或文章等自然完美。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卷三六。半山老人四》:「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分类字锦》:浑然无迹(浑然无迹)
邵子皇极经世夫圣人六经浑然无迹如天道焉
分类:
《國語辭典》:浑然一体(渾然一體)  拼音:hún rán yī tǐ
融成一体,完整不可分。清。黄宗羲〈答董吴仲论学书〉:「破除拦截,方可言前后内外浑然一体也。」
《漢語大詞典》:浑然自成(渾然自成)
见“ 浑然天成 ”。
《國語辭典》:浑然天成(渾然天成)  拼音:hún rán tiān chéng
自然形成,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用以形容才德或文章等自然完美。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卷三六。半山老人四》:「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國語辭典》:悄然  拼音:qiǎo rán
1.寂静无声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时尚早,虽是已有行动的了,人踪尚稀,渡口悄然。」
2.忧愁的样子。唐。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唐。杜牧 旅宿诗:「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國語辭典》:浑沦(渾淪)  拼音:hùn lún
宇宙形成前万物形质混合不分明的状态。《列子。天瑞》:「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也作「混沦」。
《漢語大詞典》:浑仑(渾侖)
见“ 浑沦 ”。
《漢語大詞典》:庞鸿(龐鴻)
亦作“ 庞洪 ”。 浑然宏大。古人以天体未形成之前,宇宙浑沌一体称为“庞鸿”。 汉 张衡 《灵宪》:“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艺文类聚卷一引作“庞洪”。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谓之庞洪。” 清 王韬 《变法下》:“自其外观之,非不庞洪彪炳。”
《國語辭典》:漫然  拼音:màn rán
随便、贸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真狗彘之所不为也。」
《漢語大詞典》:厖鸿(厖鴻)
(1).洪大;广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湛恩厖鸿,易丰也。” 李善 注:“厖、鸿,皆大也。言湛恩广大,易可丰厚也。”一本作“ 厖洪 ”。 唐 刘禹锡 《汴州郑门新亭记》:“人人驛其声而吟之,始乎諓諓而成乎厖鸿。”
(2).高大。
(3).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含浑然广大之意。文选·张衡〈思玄赋〉:“踰厖鸿於宕冥兮,贯倒景而高厉。”旧注:“厖鸿宕冥,皆天之高气也。”参见“ 厖澒 ”。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刘昭 注引 汉 张衡 《灵宪》:“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厖鸿,盖乃道之干也。”
《國語辭典》:混沦(混淪)  拼音:hùn lún
1.水流转的样子。《文选。郭璞。江赋》:「或泛潋于潮波,或混沦乎泥沙。」
2.混沌,混合而不分明。宋。苏轼〈陈守道〉诗:「一气混沦生复生,有形有心即有情。」也作「浑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