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相和  拼音:xiāng hè
互相应和、呼应。《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國語辭典》:相和歌  拼音:xiāng hè gē
演唱形式。为两汉及魏晋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称为徒歌,后一人唱,三人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称为相和,也有以乐器与歌曲相和的。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的节(拍板)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筝、笙等。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国语辞典》:将相和(将相和)  拼音:jiàng xiàng hé
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前往,乃完璧归赵。后秦昭王设宴于渑池,相如从赵王前往,秦王令赵王鼓瑟以辱之,反被相如所辱。相如归国后,因功大拜为上卿,廉颇不服,欲于会面时相辱,相如以国事为重而数次避让。廉颇知道后遂负荆请罪,二人乃成刎颈之交。《将相和》是以《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三戏为基础,改编为生、净兼重的戏。
《分类字锦》:噫哑相和(噫哑相和)
成公绥乌赋哀鸣日夕鼓翼昧旦噫哑相和音声可玩
分类:
《国语辞典》:埙篪相和(埙篪相和)  拼音:xūn chí xiāng hè
埙、篪皆为古代的乐器,二者合奏时声调和谐。埙篪相和语本《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埙篪之相应和。」比喻兄弟友善和睦。
《分类字锦》:麻蜜相和
陈造谢韩干送丝糕诗琼酥玉腻信非匹胡麻崖蜜仍相和
分类:
《漢語大詞典》:对酒(對酒)
(1).面对着酒。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六四:“对酒不能言,悽愴怀酸辛。”北史·李孝贞传:“每暇日,輙引宾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
(2).乐府相和曲名。或作“对酒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对酒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曰:“ 魏 乐奏 武帝 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
《漢語大詞典》:采桑(採桑)
(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 南朝 宋 鲍照 、 梁 简文帝 、 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桑》。后人多所仿效。
(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採桑度〉序
(3).乐府近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採桑〉序:“《乐苑》:‘《採桑》,羽调曲。又有《杨下採桑》。’按《採桑》本清商西曲也。” 唐 张祜 有此作。
(1).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2).古乐曲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 晋 清商西曲。羽调。 唐 有大曲。”参见“ 采桑子 ”。
(3).古 黄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乡宁 西。左传·僖公八年:“ 晋 里克 帅师, 梁由靡 御, 虢射 为右,以败 狄 于 采桑 。” 杜预 注:“ 平阳 北 屈县 西南有 采桑津 。”
《漢語大詞典》:采桑子(採桑子)
词牌名。原本 唐 教坊大曲,名《採桑》《杨下採桑》。 南朝 后主 作词名《採桑子传》, 宋 初名《採桑子》。一名《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
唐 教坊大曲有《采桑》,截取一“遍”单行,后用作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又有《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或五十四字;《摊破采桑子》,一名《摊破丑奴儿》,六十字;《促拍采桑子》,一名《促拍丑奴儿》,五十字;皆平韵。 宋 词《采桑子慢》一名《丑奴儿慢》,九十字,多平仄互叶。
《國語辭典》:关关(關關)  拼音:guān guān
拟声词。形容鸟鸣的声音。《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漢語大詞典》:人我
(1).他人与我。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关尹子·二柱》:“浑人我,同天地。”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即当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
(2).借指尘世。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人我场中枉驰骤,苦海波中早回首。”
(3).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坛经》三五:“人我是 须弥 ,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无人我, 须弥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4).佛教语。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详“ 四相 ”。
《漢語大詞典》:四相
佛教以离、合、违、顺为四相。《楞严经》卷三:“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佛教四相
《國語辭典》:四相  拼音:sì xiàng
佛教用语。佛教谓无常现象的四种特徵。如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离、合、违、顺。南朝梁。简文帝〈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诸葛亮
《國語辭典》:倡和  拼音:chàng hè
1.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
2.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著『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
3.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漢語大詞典》:嘤鸣(嚶鳴)
鸟相和鸣。比喻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语出《诗·小雅·伐木》:“嚶其鸣矣,求其友声。”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经彼乔木,有鸟嚶鸣,微物识儕,矧伊有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故絪緼相感,雾涌云蒸;嚶鸣相召,星流电激。” 明 刘基 《芳树》诗:“含华吐芬,嚶鸣满枝,君子有酒,以遨以嬉。” 清 赵翼 《消闲》诗:“眼前惜少嚶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 茅盾 《〈新绿丛辑〉旨趣》:“嘤鸣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漢語大詞典》:同音
(1).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郑玄 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
(2).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汉 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3).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
(4).同一读音。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 蔡伯喈 。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漢語大詞典》:楚调(楚調)
楚 地的曲调。常与 吴 弦、 燕 歌对举。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 唐 陶翰 《燕歌行》:“请君留 楚 调,听我吟 燕 歌。” 唐 白居易 《醉别程秀才》诗:“ 吴 絃 楚 调 瀟湘 弄,为我慇懃送一盃。”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秋夜女工》:“双蛾皱,嘆凤管吹残 楚 调,何日见阶前辐輳。”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之二:“离弦忽 楚 调,促柱诉中孚。”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解题
《漢語大詞典》:于喁
相和之声。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陆德明 释文引 李轨 曰:“于喁,声之相和也。” 明 汪芗 《题眉嵋苍松图》诗:“众窍于喁吹参差,下方万户闻清颸。” 清 钱谦益 《哭何季穆九百二十字》诗:“死已醒啽囈,生犹叹于喁。”
分類:相和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