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性  拼音:zì xìng
佛教用语:(1)谓事物的本体、本质。《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2)谓事物的存在状态。《成唯识论》卷八:「初能遍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漢語大詞典》:圆成实自性(圓成實自性)
佛教用语。“三性”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所显示之真如实性。参见“ 三性 ”。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国语辞典》:三自性  拼音:sān zì xìng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所认为的一切存在的三种状态:因执著而产生的幻相,即遍计所执自性;由条件构成的现象,即依他起性;绝对的真实,即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漢語大詞典》:遍计所执自性(徧計所執自性)
佛教语。由于不知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自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佗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第一自性,惟由意识周徧计度刻画而成,若色若空,若自若佗,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体若用,若一若异,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来若去,若因若果,离于意识,则不得有此差别,其名虽有,其义絶无,是为徧计所执自性。”亦省称“徧计所执性。”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下》:“最下有唯理论师,以无体之名为实,独据徧计所执性,以为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