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漢語大詞典》:开府(開府)
(1).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后汉书·董卓传:“ 傕 ( 李傕 )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三国 魏 阮籍 《辞蒋太尉辟命奏记》:“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史君 开府未浹旬,欲戴纶巾挥白羽。”
(2).指有权开府的官员。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清新 庾开府 ,俊逸 鲍参军 。”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无咎 ( 晁无咎 )云:‘疑 宋开府 鐡石心肠。’”
(3).特指 庾信 。 宋 欧阳修 《答判班孙待制见寄》诗:“惟恨 江淹 才已尽,难酬 开府 句清新。”
(4).府兵军职。 西魏 和 北周 时全国府兵分属于二十四军,每军设一开府,兵额约二千人。参阅北史·李弼等传论新唐书·兵志
《國語辭典》:太师(太師)  拼音:tài shī
1.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2.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國語辭典》:万石(萬石)  拼音:wàn dàn
1.汉制,三公的俸禄,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称为「万石」。《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唐。颜师古。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2.汉有二千石的官,凡一门有五人当二千石的官,称为「万石」。如汉石奋及其四子官皆二千石,号万石君。
3.形容数量极多。《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
《國語辭典》:登台(登臺)  拼音:dēng tái
1.上台。如:「登台领奖」。
2.上舞台表演。如:「演艺人员常随片登台作秀。」
3.登上政治舞台,从事政务。
《國語辭典》:太傅  拼音:tài fù
1.职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师而在太保之上。职在辅助皇帝,使无过失。《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
2.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文选。贾谊。吊屈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國語辭典》:大师(大師)  拼音:dà shī
1.对和尚的尊称。《晋书。卷九五。艺术传。鸠摩罗什传》:「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
2.称学问、艺术的造诣很高,为人所宗法者。如:「国画大师」、「国学大师」。《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上公  拼音:shàng gōng
1.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2.汉时太保太傅的尊称。《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
3.公爵。亦泛指高官显爵。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
《漢語大詞典》:中台(中臺)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國語辭典》:黄阁(黃閣)  拼音:huáng gé
丞相厅事阁。因汉代丞相府里的厅事门为黄色,故称为「黄阁」。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你看他是白屋客,我道他是黄阁臣。」
《國語辭典》:上台(上臺)  拼音:shàng tái
1.上司。唐。白居易 病中辱张常侍题集贤院诗因以继和诗:「骑省通中掖,龙楼隔上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们将此事叙一个简明的禀帖,禀明上台,看上台如何批下来,我们遵照办理就是了。」
2.登上舞台或讲台。《红楼梦》第五四回:「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
3.比喻出任官职或掌权。如:「从他平常的行止看来,一旦上台后定有一番作为。」
《國語辭典》:上台(上檯)  拼音:shàng tái
旧俗嫁女陪送妆奁,用两人肩挑一台,称为「上台」。
《漢語大詞典》:具位
(1).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 宣德皇后 敬问具位。”参见“ 具瞻 ”。
(2).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臺諫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事。”辽史·逆臣传中·萧革:“ 革 怙宠专权,同僚具位而已。”
(3). 唐 宋 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月日,具位某,再拜上书於昭文相公阁下。” 宋 苏轼 《祭大觉禅师文》:“维年月日,具位 苏軾 ,谨以香茶蔬果,致奠故 大觉禪师 器之 之灵。”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國語辭典》:具瞻  拼音:jù zhān
语本《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为民众所瞻仰。《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道冠民宗,具瞻惟允。」
《國語辭典》:太保  拼音:tài bǎo
1.职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多为恩宠所加的头衔,并无实职。《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2.庙祝、巫师。宋。俞琰《书斋夜话》卷一:「余谓今之巫者言神巫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
3.对仆役的的尊称。《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4.对绿林人物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
5.不良少年。如:「他是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太保。」
《國語辭典》:三老  拼音:sān lǎo
1.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晋。杜预。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2.年高德劭的长老。《周书。卷四五。儒林传。序》:「洎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诏尊太傅燕公为三老。」
3.职官名。汉时掌一乡之教化。《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4.四川江峡中称水夫掌柁的为「三老」。唐。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棙柁开头捷有神。」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国语辞典》:常山  拼音:cháng shān
植物名:(1)芸香科臭常山属,落叶灌木。高可达三公尺。单叶互生,具黄色半透明腺点,发恶臭,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萼片、花瓣、雄蕊均为四枚。蒴果裂开为四枚分果片,种子黑色,近球形,有胚乳。根茎及果入药,味辛、有小毒。原产韩国及日本。(2)虎耳草科常山属,灌木。高一至二公尺。单叶,对生,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伞房状圆锥花序,花瓣五枚,蓝色或白色。浆果黑熟。根入药。分布东亚、东南亚及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