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麒麟
(1).指玉雕的麒麟印纽。晋书·元帝纪:“于时有玉册见於 临安 ,白玉麒麟神璽出於 江寧 。”
(2).借指符信。 宋 陆游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同舍事容悦,腰佩玉麒麟。群諛更得志,后来如积薪。”
(3).传说中的神兽。《封神演义》第六九回:“ 黄天化 答曰:‘不必嘱咐。’忙上了玉麒麟出营。”
(4).对他人儿子的美称。 元 宋褧 《人月圆·诚夫兄生子名京华儿》曲:“ 神州 佳丽明光锦,生出玉麒麟。”
《國語辭典》:侍子  拼音:shì zǐ
1.诸侯或属国的国君遣子入朝陪侍天子,称为「侍子」。《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
2.侍奉双亲的儿子。唐。于鹄 送迁客诗二首之一:「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唐。张籍 寄衣曲:「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國語辭典》:大哥  拼音:dà gē
1.称谓。称兄弟中年纪最长者。如:「在所有的兄弟姊妹中,就数大哥最疼我。」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大哥孝顺识亲疏,二哥留下著当门户。」
2.尊称同辈中年纪较长或相仿的男性。如:「他因入学晚了几年,平时又挺照顾同学的,所以我们都叫他大哥。」《水浒传》第七四回:「大哥是山东货郎,来庙上赶趁,怕敢出房钱不起?」
3.有时也用于父母对排行最大的儿子或妻子称丈夫。
《國語辭典》:师兄(師兄)  拼音:shī xiōng
1.比自己早受业于同师门的人。《西游记》第一九回:「又与行者拜了,以先进者为兄,遂称行者为师兄。」《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次日,来道士到神乐观寻他的师兄去了。」也称为「师哥」。
2.老师的儿子若年纪比自己大,称为「师兄」。也称为「师哥」。
《国语辞典》:商纣(商纣)  拼音:shāng zhòu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國語辭典》:重孙(重孫)  拼音:chóng sūn
称谓。称曾孙。《红楼梦》第九回:「贾母爱惜,也时常留下这秦钟住上三天五日,和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
《國語辭典》:曾孙(曾孫)  拼音:zēng sūn
1.称谓。称孙子的儿子。《晋书。卷三九。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还有个曾孙,叫做卜兑,只有八岁,代人家放牛去了。」
2.统称孙子以下的后代子孙。《诗经。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汉。郑玄。笺:「曾,犹重也。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漢語大詞典》:人之子
基督教用语。据《新约》记载, 耶稣 是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人类,降世成人,自称是“人之子”。世人亦称 耶稣 为“人之子”。 鲁迅 《野草·复仇(其二)》:“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 以色列 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漢語大詞典》:小男
(1).泛指未成年的男孩。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皖 民小男曰 陈爵 、 陈挺 ,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於湖涯。” 王安友 《协作》:“眼下在这里干活的全是一些老头、小男半劳动力和妇女。”
(2).年幼的儿子。 唐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
(3). 唐 户籍制称四岁至十五或十七岁的男子为小男。 王国维 《观堂集林·唐写本燉煌县户籍跋》:“《六典》,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唐志》, 天寳 三载,更名十八以上为中……必书此者,以与授田之事相关故也。此下或书寡,或书小男,或书小女、中女,皆放此。”
《國語辭典》:子息  拼音:zǐ xí
1.子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是并无子息,日夜忧心。」《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
2.利息。《管子。轻重》:「峥丘之战,民多称贷,负子息,以给上之急。」
《漢語大詞典》:小息
(1).暂时休息。《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宋 王安石 《半山春晚即事》诗:“牀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寻。” 徐开垒 《竞赛》:“正当我们工作得疲倦了,准备伏案小息之时,我们又突然为这个不速之客所打扰了。”
(2).小儿子。晋书·孙旂传:“初, 旂 以 弼 等受署伪朝,遣小息 回 责让 弼 等以过差之事,必为家祸。” 南朝 梁武帝 《长安有狭斜行》:“大息组絪緼,中息佩陆离。小息尚青綺,总角游 南皮 。” 宋 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见 谢亶 ,言新生小息不安,甚挠怀。”
《國語辭典》:令郎  拼音:lìng láng
敬称别人的儿子。《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红楼梦》第三三回:「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
分類:儿子敬词
《漢語大詞典》:贴子(貼子)
典押儿子。南齐书·周颙传:“亦有摧臂斮手,苟自残落,贩佣贴子,权赴急难。”
(1).柬帖。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待我明日写一个贴子送到兵马司去,打断你的狗筋。”
(2).告示。 王汶石 《风雪之夜·大木匠》:“你,出个贴子吧!上头写明:是男是女,多大年纪,长胡子没长,穿的啥袄啥裤,几时出走。”
(3).即贴子词。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九:“翰苑岁供禁中立春、端午贴子,前后多矣,率多拟效旧语,故少新意。”参见“ 贴子词 ”。
《漢語大詞典》:贴子词(貼子詞)
指 宋 时遇佳节,命词臣撰写黏于宫中壁上的诗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按贴子词者,宫中黏贴之词也。古无此体,不知起於何时。第见 宋 时每遇令节,则命词臣撰词以进,而黏诸阁中之户壁,以迎吉祥。观其词乃五七言絶句诗,而各宫多寡不同,盖视其宫之广狭而为之,抑亦以多寡为等差也。然此乃时俗鄙事,似不足以烦词臣,而 宋 人尚之,岂所谓声容过盛之一端歟?”
《國語辭典》:家禽  拼音:jiā qín
家中驯养的禽鸟,如鸡、鸭、鹅、鸽等。
《漢語大詞典》:啮指(嚙指,齧指)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
(2).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 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 李贤 注:“噬,嚙也。”后用“嚙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清 顾炎武 《与李湘北书》:“但此君母老且病,独子无依……况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难通嚙指,一旦祷北辰而不验,迴西景以无期,则缾罍之耻奚偿,风木之悲何及!”
齧指:
(1).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史记·田叔列传:“ 赵王 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 李东阳 《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祸。”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精感万里。’”
《國語辭典》:小开(小開)  拼音:xiǎo kāi
老闆的儿子,即小老闆。如:「那个大饭店的小开出手相当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