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妙
(1).佛教或道教学说的精义、经典。 唐 韦应物 《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 宋 真德秀 《送汤伯纪归安仁》诗:“正须澄心愿,乃许窥道妙。” 清 陈确 《黄山道士韩养元师弟传》:“ 尊觉 虽少年,而勤思道妙,甘淡泊。”
(2).指文章。 唐 韩愈 《记梦》诗:“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 钱仲联 集释引 汪琬 曰:“意当时有权贵不学,自詡能诗,欲得公之称誉者,故作此以託讽歟?”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化神奇为腐臭,则典籍亦糟粕也;化臭腐为神奇,则瓦甓皆道妙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梁 之 刘勰 ,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即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韵,俱为文章。”
《國語辭典》:众说(眾說)  拼音:zhòng shuō
各式各样的说法。如:「众说纷纭」。汉。扬雄《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國語辭典》:诚敬(誠敬)  拼音:chéng jìng
诚恳敬慎。《南史。卷二○。谢弘微传》:「晨夕瞻奉,尽其诚敬。」《红楼梦》第三五回:「常有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
《國語辭典》:坚白(堅白)  拼音:jiān bái
1.真正坚硬、洁白的东西,是无法磨损、染黑的。语本《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比喻志节坚贞,卓立不移。《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等传。评曰》:「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
2.一种战国时名家的辩论命题。参见「坚白石论」条。
《漢語大詞典》:道腴
(1).某种学说、主张的精髓。文选·班固〈答宾戏〉:“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李善 注:“ 项岱 曰:‘腴,道之美者也。’…… 桓谭 《答杨雄书》曰:‘ 子云 勤味道腴者也。’”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玉烛登年,金商在律,炎凉始贸,动静惟安,勤味道腴,幸遵雅尚,岂不乐哉!” 唐 高彦休 《高阙史·薛氏子为左道所误》:“二子则延入宾位,雅谈奥论,深味道腴。” 清 姚鼐 《观飞来峰入灵隐寺》诗:“长生固非愿,遗物即道腴。”
(2).研讨玩味。 元 卢挚 《寄萧征君惟斗》诗:“道腴《德充符》,怡然有餘欢。”
《國語辭典》:小道  拼音:xiǎo dào
1.小路、小径。如:「循小道上山。」
2.非正途的邪路、歪道。《谷梁传。隐公元年》:「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
3.各种技艺。如农事、医术、卜筮等。《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4.道士的自称。《水浒传》第一回:「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馀年,也只听闻。」《红楼梦》第二九回:「看著小道是八十多岁的人,托老太太的福,倒也健壮。」
《漢語大詞典》:金行
(1).指古代五行学说中的“金”这一行。后汉书·西羌传:“﹝ 西羌 ﹞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李贤 注引《黄帝素问》:“西方者,金之域,沙石之处,其人山居而多风,水土刚强。”《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金寒玦离” 唐 颜师古 注:“冬主杀气,金行在西,是谓之寒。”
(2).指 晋 朝。古代哲学家在五行学说中用五行相胜来比附王朝的兴替。认为每一个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一德(性质),循环往复,终而复始。因 晋 王朝以金德王,乃以之代指。《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左带沸脣,乘閒电发。” 李善 注:“金行,谓 晋 也。 干宝 搜神记曰:‘ 程猗 《説石图》曰:金者 晋 之行也。’”北齐书·文宣帝纪:“是故 汉刘 告否, 当涂 顺民, 曹 历不永,金行纳禪,此皆重规袭矩,率由旧章者也。”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金行 太元 岁,渔者偶探賾。”
(3).指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效乐章十四:“金行在节,素灵居正。气肃霜严,林凋草劲。” 宋 沈遘 《五言次韵和景彝秋兴》:“暑随朝雨尽,凉入暮天多。已觉金行早,谁调玉烛和。”
《國語辭典》:儒士  拼音:rú shì
服膺儒家学说的人。后泛指读书人。《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与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
《國語辭典》:遗教(遺教)  拼音:yí jiào
1.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思想、学说、主张等。《楚辞。宋玉。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清。张尔岐〈辨志〉:「周公孔子之遗教,未闻有见诸行事,被于上下者,岂少而习之,长而忘之与?」
2.临死时的训词。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王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
《國語辭典》:道法  拼音:dào fǎ
1.道理、法度。《荀子。正名》:「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
2.天道、自然。《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3.指道家法术或教义。《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生行起道法,举手照冢顶连扇数扇,水气都尽,其土顿乾。」《醒世恒言。卷二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是独吃自痾。」
《国语辞典》:墨翟  拼音:mò dí
人名。(西元前501~前416)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现存有《墨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也称为「墨子」。
《漢語大詞典》:儒道
(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国语辞典》:易学(易学)  拼音:yì xué
1.容易学习。如:「这套新开发出来的电脑软体,易学易懂,操作方便。」
2.统称各类阐释易经的著述或学说。如:「他钻研易学多年,颇有所得。」
《国语辞典》:终教(终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阐释众生皆可成佛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漢語大詞典》:中说(中説)
正确的学说、理论。荀子·儒效:“凡知説,有益於理者,为之;无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