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毗岚(毗嵐)
梵语Vairambhaka的译音。意为迅猛的风,狂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毗嵐……或作毗蓝婆,或作鞞嵐,或云吠蓝,或作随蓝,或言旋蓝,皆是梵之楚夏耳,此译云迅猛风也。” 清 钱谦益 《大梁周氏金陵寿宴序》:“龙汉之火,不将为萤爝乎?金藏之水,不将为涓滴乎?毗嵐之风,不将为调刁乎?”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神牛罢吼灵狮睡,毘嵐扑地声何厉。”
分類:梵语译音
《國語辭典》:阿兰若(阿蘭若)  拼音:ā lán rě
无诤处、寂静处、林野。为梵语Aranyaka或Aranya的音译。原指远离村落的人住处,后指一般佛教寺院。《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四:「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也作「兰若」、「阿兰那」、「阿练若」、「阿练儿」。
《漢語大詞典》:如意珠
(1).佛珠。梵语“真多摩尼”的意译。相传用佛舍利(佛骨)制成。《智度论》:“此宝珠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微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大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二出:“彼冥曹姻缘簿,非吾如意珠,徒供羣口画描耳。”
(2).道教的还丹。云笈七籤卷七二:“夫还丹者……或号如意珠。”参见“ 还丹 ”。
《國語辭典》:还丹(還丹)  拼音:huán dān
道家炼丹,将丹砂烧成水银,积久又还原成丹砂,循还变化,称为「还丹」。见《抱朴子。内篇。金丹》。
《漢語大詞典》:脩罗(脩羅)
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古 印度 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常与天神作战。佛教采用其名,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脩罗龙战几何时? 王母 重见 善见池 。金翅食龙四海水, 女床 栖凤万年枝。”
《漢語大詞典》:频度(頻度)
梵语音译。点。指有形物组成的最小部分。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诸在形者,至小为点。白萝门书谓之频度。”
《漢語大詞典》:善逝
佛教语。梵语sugata意译。又译“好去”。诸佛十号之一。十号之第一曰如来,第五曰善逝。善逝有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大乘义章·十号义:“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之四:“故佛上称号,只曰‘善逝’而已。善逝者,如今人所言好死是也。”
《漢語大詞典》:摩罗(摩羅)
(1).百合的别名。《政和证类本草·草部中品之上·百合》:“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 荆州 川谷。”
(2).鳄鱼。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罗:《善见》云鶚鱼,长二丈餘,有四足,似鼉。”
(3).梵语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波旬 。后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摩罗之言,假自 天竺 ,此云天魔, 欧 人谓之撒但,本以目 裴伦 (G.Byron)。” 赵朴初 《临江仙·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词之二:“岂独爱花兼爱刺,锋銛何减吴戈?不辞流血对摩罗。”
《國語辭典》:兰盆(蘭盆)  拼音:lán pén
农历七月十五日,祭拜祖先、无主鬼魂的仪式。参见「盂兰盆」条。
《漢語大詞典》:耆婆
梵语Jivaka的音译。 印度 古代名医。精药理,后被尊为神。翻译名义集·长者:“四分律云: 耆婆 初诣 得叉尸罗 国 姓 阿提棃 、字 宾迦罗 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於 得叉尸罗国 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 耆婆 如教,即於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宋史·艺文志六《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耆婆要用方》一卷、《耆婆五藏论》一卷。
《漢語大詞典》:波若
梵语的音译。佛教谓离一切分别执着的大智慧。也称“般若”。南齐书·顾欢传论:“道家之教,执一虚无,得性亡情,凝神勿扰;今则波若无照,万法皆空,岂有道之可名,寧餘一之可得?” 唐 李峤 《上应天神龙皇帝册文》:“自非冥符幽赞,睿感潜通,何以承波若之护持,享高明之福助。”
《漢語大詞典》:契经(契經)
梵语Sūtra的意译。佛教三藏之一,亦单称经。对律、论而言。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修多罗或云修妬路,或言素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合机故;经亦二义,谓贯穿法相故,摄持所化故。”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但契经不云乎?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门,此门彻上彻下,不局藏教。”
《漢語大詞典》:尸罗(尸羅)
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戒、善戒、善行等。谓精进持戒,防止身、口、意作恶。大智度论卷十三:“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被废 东阳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四曰尸罗,尸罗者,精进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一:“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漢語大詞典》:须菩提(須菩提)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 :‘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 僧肇 注:“ 须菩提 、 秦 言 善吉 。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漢語大詞典》:萨埵(薩埵)
梵语。摩诃萨埵之简称,即大士,大菩萨。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铭》:“萨埵来游,屡徘徊於紺马。”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十二月初,入 乌场国 …… 鞞罗 施儿之所,萨埵投身之地,旧俗虽远,土风犹存。”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韩愈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