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漢語大詞典》:初禅(初禪)
(1).佛教语。色界中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 隋 江总 《钟铭》:“舟移巨壑,火坏初禪。”
(2).佛教语。四禅定之一。“初禪”的主要特征是“八触”:痒、动、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见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九之一。《楞严经》卷九:“清浄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禪。”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八:“未免初禪怯花影,梦回持偈谢 灵簫 。”
《漢語大詞典》:梵释(梵釋)
指色界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法苑珠林卷十六:“梵释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诸佛来集 香山 。”法苑珠林卷十七:“时诸梵释、龙王等竞来争取我髮。”
《漢語大詞典》:三禅(三禪)
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楞严经》:“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禪。” 唐 章孝标 《方山寺松下泉》诗:“三禪不要问,孤月在中央。”
《漢語大詞典》:梵侣
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众。《楞严经》卷九:“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漢語大詞典》:四禅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九居
佛家语。即欲界一处,色界四处,无色界四处。佛教谓众生轮回之地,凡三界九处。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七识迭用,九居屡迁。”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漢語大詞典》:五净
(1).佛教语。谓色界四禅天中已证小乘不还果的圣者所生的“五净居天”。即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隋 江总 《游摄山栖霞寺》诗:“五浄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下:“寄华五浄,风日不萎。”
(2).佛教语。特许信众食用的五种肉食。即火净、刀净、爪净、蔫乾净、鸟啄净。见《毗奈耶杂事》卷三六。 明 徐渭 《设为鱼虾所洁》诗:“三戒严重杀,五浄肉亦权。”
《漢語大詞典》:梵世
佛教语。指色界诸天。 南朝 梁简文帝 《望同泰寺浮图》诗:“梵世陵空下,应真蔽景趋。”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慧日大名称,久住善寂地。闻名除诸恶,自然生梵世。我今头面礼,归依大解脱。’説此偈已,各还梵世。”
《漢語大詞典》:三净(三凈)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漢語大詞典》:四梵
佛教语。谓色界四禅诸天之王。 南朝 陈 徐陵 《孝义寺碑》:“愿此良因,宜资贵亲。三乘竝策,四梵为宾。” 宋 黄庭坚 《题神移仁寿塔》诗:“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风雨摧。”
《國語辭典》:大梵天  拼音:dà fàn tiān
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神。也称为「梵天」、「大梵天王」。
《漢語大詞典》:四禅定(四禪定)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 四禪天 ”。
《漢語大詞典》:四禅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梵天王
色界梵天之王。佛教的护法神。《法华经·序品》:“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参见“ 梵天 ”。
《國語辭典》:梵天  拼音:fàn tiān
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神。与湿婆、毗湿笯成三位一体。虽然一切万物皆从祂而来,但魔鬼、灾难也是祂创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并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释迦牟尼的右胁侍,身高四十五里长,住色界初禅天,是佛教护法神之一。也称为「大梵天」、「大梵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