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语意(語意)  拼音:yǔ yì
话中所包含的意思。宋。朱熹 跋欧阳文忠公帖:「前辈交情笃厚,语意真实,于此可见。」
《国语辞典》:语意差别量表(语意差别量表)  拼音:yǔ yì chā bié liáng biǎo
一种用以分析语意的评定量表。目的在测量语言的内涵意义,以及个人与团体对某些意见、概念等看法的差异情形。量表的编制是选取相对两极端的形容词若干对,平行列于具有七个等级量表的两端,然后以某一单字或词作为主题的形式,列于量表之上。受测者按照自己对主题字的意见,于量表的适当位置打上记号,最后即可综合观察受测者的想法及其差异情形。此量表可用来研究一个人对家庭、公众人物、不同种族团体的评价,亦可用于临床诊断、职业选择、文化差异等研究。
《国语辞典》:语意区分量表(语意区分量表)  拼音:yǔ yì qū fēn liáng biǎo
一种用以分析语意的评定量表。西元一九五七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谷与其同僚所创。参见「语意差别量表」条。
《国语辞典》:语意学(语意学)  拼音:yǔ yì xué
语言学中研究语词意义的一门学科。其课题包括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词义构成的因素、词义演变的规律以及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也称为「词义学」。
《漢語大詞典》:言旨
语意。后汉书·黄琼传:“ 琼 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惻。”
分類:语意
《國語辭典》:居士  拼音:jū shì
1.称隐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
2.佛教称在家佛教徒。《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清。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方床竺几夹窗纱,人说毗耶居士家。」
《國語辭典》:如来(如來)  拼音:rú lái
佛的另外一种称号。意谓像过去诸佛那样的来,那样的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称为「大仙」。
《國語辭典》:法界  拼音:fǎ jiè
佛教用语:(1)构成现象的法则。和空性、真如、实际同义。《辩中边论。卷上》:「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2)十八界之一,佛教将一切存在分成十八类,法界为其中一类。谓属于心智所觉察的对象。《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六识、意界及法界,摄属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
《國語辭典》:法身  拼音:fǎ shēn
1.佛陀的真如理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法身示现无真实,出生自在如是见。」
2.道教谓天仙真圣的真身。
《國語辭典》:句读(句讀)  拼音:jù dòu
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文中语意完足的称为「句」,语意未完而可稍停顿的称为「读」。书面上用圈和点来标记。唐。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聊斋志异。卷七。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也作「句度」。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國語辭典》:善根  拼音:shàn gēn
佛教用语。指没有贪欲、瞋恨、愚痴的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國語辭典》:五蕴(五蘊)  拼音:wǔ yùn
佛教用语。梵语pañca-skandha的意译。蕴为堆、积聚的意思。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的五堆成分为「五蕴」。分别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除色蕴之外,其馀皆属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识指认识分别作用。由于每一种蕴,都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故称为「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译作「五阴」。
《國語辭典》:茅塞  拼音:máo sè
茅草塞山径。语出《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后比喻知识未开,思路不通。《西游记》第三六回:「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漢語大詞典》:尼珠
摩尼宝珠。梵语意为宝珠,故称宝珠为“尼珠”。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地府冥冥无日月,尼珠何幸照迷途。” 清 周亮工 《海上昼梦亡姬成诗》之七:“釧上尼珠閒月指,机中綵线认风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