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鹿走
侯圭割鸿沟赋:鹿走中原,人殃下土台。李白对酒诗: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
《國語辭典》:鹿卢(鹿盧) 拼音:lù lú
1.古代的起重滑轮或滑车。用以下棺或汲水。《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鹿卢回转,状若飞翔焉。」也作「辘轳」。
2.剑首有鹿卢形玉饰的剑。汉。无名氏〈陌上桑〉诗:「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明。叶宪祖《易水寒》第四折:「鹿卢御仗,腰间拔来堪抵向。」
2.剑首有鹿卢形玉饰的剑。汉。无名氏〈陌上桑〉诗:「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明。叶宪祖《易水寒》第四折:「鹿卢御仗,腰间拔来堪抵向。」
《國語辭典》:辘轳(轆轤) 拼音:lù lú
1.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古人常于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木,上面嵌上曲木,缠绠其上,下悬汲水用斗,用手转之汲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井上辘轳卧婴儿。」《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也作「鹿卢」。
2.机器上的绞盘。以汽力或杠杆转动,用以起碇或起重。
2.机器上的绞盘。以汽力或杠杆转动,用以起碇或起重。
《漢語大詞典》:鹿卢剑(鹿盧劍)
古剑名。《玉台新咏·日出东南偶行》:“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餘。” 程琰 补注引《汉书·隽不疑传》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鹿卢剑折虬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清 赵翼 《赠李莪洲孝廉》诗:“急装足裹豪猪鞾,奇服腰悬鹿卢剑。”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一幕:“可超而越屏风浅,可负而拔鹿卢剑。”亦省作“ 鹿卢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粉身何惜鹿卢碎,渴笔恐辱屠沽儿。”
《骈字类编》:鹿性
山谷题跋论鹿性,胡居士云:鹿性惊烈,多别良草,恒食九物,馀则不尝。群处必依山冈,产归下泽,享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净故也。凡饵药者,勿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以鹿常啖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毒散诸药也。九草者,葛叶及花、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耳、荠苨也。
《漢語大詞典》:指鹿
见“ 指鹿为马 ”。
《漢語大詞典》:鹿鹿
(1).平凡。《汉书·萧何曹参传赞》“ 萧何 、 曹参 皆起 秦 刀笔吏,当时録録未有奇节” 唐 颜师古 注:“録録犹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 明 张煌言 《祭平夷侯周九苞文》:“鹿鹿如余,列公之盟,亦谬称雁行。”
(2).车轮转动声。引申谓奔走于道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而其书在簏,别来一载有半, 质人 亦鹿鹿道途,未尝改订一字。” 姜可生 《送影禅北行》诗:“衰艸离离秋色老,征车鹿鹿寸心驰。”
(3).忙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徐尚书乾学》:“偶於启奏时,一晤芝宇,又勿获畅谈,乃朝夕鹿鹿,良覿颇稀,悵歉曷极。”
(2).车轮转动声。引申谓奔走于道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而其书在簏,别来一载有半, 质人 亦鹿鹿道途,未尝改订一字。” 姜可生 《送影禅北行》诗:“衰艸离离秋色老,征车鹿鹿寸心驰。”
(3).忙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徐尚书乾学》:“偶於启奏时,一晤芝宇,又勿获畅谈,乃朝夕鹿鹿,良覿颇稀,悵歉曷极。”
《漢語大詞典》:五鹿
(1). 春秋 时地名。(1) 卫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过 卫 , 卫文公 不礼焉。出於 五鹿 ,乞食於野人。” 杜预 注:“ 五鹿 , 卫 地。”(2) 晋 地。即 五鹿墟 ,又名 沙鹿 。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相传 穆天子 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 杜预 注:“ 五鹿 , 晋 邑。”
(2).指 西汉 五鹿充宗 。(1)《汉书·朱云传》载, 充宗 通晓 梁立 《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 清 王涛 《赠唐魏公》诗:“雄辩惊四筵,高谈折 五鹿 。”(2)《汉书·佞倖传·石显》:“ 显 与中书僕射 牢梁 、少府 五鹿充宗 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后借指擅权倚势的人。
(3).复姓。
(2).指 西汉 五鹿充宗 。(1)《汉书·朱云传》载, 充宗 通晓 梁立 《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 清 王涛 《赠唐魏公》诗:“雄辩惊四筵,高谈折 五鹿 。”(2)《汉书·佞倖传·石显》:“ 显 与中书僕射 牢梁 、少府 五鹿充宗 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后借指擅权倚势的人。
(3).复姓。
《骈字类编》:鹿迹(鹿迹)
诗:町疃鹿场。町疃,鹿迹也。诗:湿树浴鸟痕,破苔卧鹿迹。王建题寿安南馆。又明一统志:鹿迹石在池州府东流县东六十里,有巨石平如掌,俗传葛洪于此炼丹,丹成,跨白鹿飞升,石上有鹿迹。 平泉草木记:八公之怪石,巫峡之岩湍,琅琊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
《漢語大詞典》:得鹿
(1).《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后遂以“得鹿”指虚幻的人世富贵。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七:“谁知叹亡羊,但喜有得鹿。”
(2).《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选·班彪〈王命论〉》“至比天下於逐鹿” 李善 注引《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后以“得鹿”比喻取得天下。 唐 温庭筠 《经五丈原》诗:“下国 卧龙 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2).《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选·班彪〈王命论〉》“至比天下於逐鹿” 李善 注引《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后以“得鹿”比喻取得天下。 唐 温庭筠 《经五丈原》诗:“下国 卧龙 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