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泰 → 夳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安然  拼音:ān rán
1.平安无事。晋。郭璞〈谏留任谷宫中疏〉:「不宜令谷安然自容,肆其邪变也。」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你今日安然,明日无事,到后日午时,合该土炕上板僵身死。」
2.安定、安恬不惊奇。《晋书。卷九。简文帝纪》:「晞大恐,求下车,而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此惮服。」《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弗独自安然。」
《國語辭典》:坦坦  拼音:tǎn tǎn
1.宽平的样子。《易经。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淮南子。原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2.形容平定而泰然。唐。韩愈 曹成王碑:「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聊斋志异。卷八。霍女》:「黄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國語辭典》:无畏(無畏)  拼音:wú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
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證未得无畏。」
《漢語大詞典》:夷然
(1).坦然,泰然。晋书·谢安传:“ 坚 后率众,号百万,次于 淮 肥 ,京师震恐。加 安 征讨大都督。 玄 入问计, 安 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夷,坦也,平也。言坦然无异平日也。”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时羣盗纵掠,而公夷然视之,神色自若。” 茅盾 《幻灭》六:“ 静 这么分析人类的行为,心头夷然舒畅起来。”
(2).鄙视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深公 得此义,夷然不屑也。”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我看那位榜首,虽然与众齐驱,却有箇夷然不屑之意。”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名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
《漢語大詞典》:恬如
(1).安然,泰然。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左右皆怖伏地,而 叔高 恬如也。”晋书·王述传:“性沉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 述 处之恬如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张昺》:“ 辽 乃逆格之,凡杀四头。左右皆怖伏地,而 辽 恬如也。”
(2).恬淡貌。 清 黄宗羲 《郑兰皋八十寿序》:“先生泊如恬如,而其中之确如者,又未尝少踰乎銖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