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泰 → 夳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仇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泰然。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邓城、武陟二令,调高密丞,所至有惠政。南渡后累迁知庐州,募兵击金军,复寿春。以忠义勉牛皋击溃刘麟军。改浙东宣抚使、知明州,以挫豪强、奖善良、惩贪赂为务。任陕西都转运使,与秦桧议不合,落职贬全州居住。后积官至左朝议大夫。
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仇悆(?——一一四六),字泰然,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历州县。绍兴元年,入为考功员外郎,迁左右司员外郎。二年,为检正诸房公事,寻充集英殿修撰,兼福建、两浙、淮东、沿海制置使。罢主管太平观。四年,以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升徽猷阁待制,进直秘阁。八年,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九年,迁宝文阁直学士,充陕西都转运使。不赴,责授少府少监,分司西京,金州居住。十年,复以前官知河南府。复徽猷阁待制、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十一年,移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请祠,以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六年卒。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泰然。吕祖俭从弟。宁宗庆元初,祖俭以上疏言事安置高安,祖泰徒步往视之。及祖俭没,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罢陈自强,以周必大代之。被杖,配钦州牢城收管。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得寒疾卒。
全宋文·卷六七七四
吕祖泰(一一六四——一二一一),字泰然,祖谦从弟,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寓居宜兴。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庆元初,从兄祖俭安置韶州,移瑞州,徒步往省。嘉泰元年,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中外大骇,杖一百,配钦州牢城收管。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迪功郎,监南岳庙。嘉定四年卒,年四十八。见《宋史》卷四五五本传、《道命录》卷七下。
《國語辭典》:泰然  拼音:tài rán
閒适自若的样子。《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覈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國語辭典》:泰然处之(泰然處之)  拼音:tài rán chǔ zhī
遇到事情时,态度镇定,神色安恬自若。如:「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他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将来必能成大事。」也作「泰然居之」、「处之泰然」。
分類:毫不在意
《漢語大詞典》:泰然自得
常用来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例如:点燃一支烟并把腿伸直,显得泰然自得。
《國語辭典》:泰然自若  拼音:tài rán zì ruò
形容遇到紧急或危难的情况时,仍能沉著镇定而不惊惶失措。《金史。卷八二。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乃号令士卒如平时,由是人益安附,而功易成焉。」
《国语辞典》:泰然居之  拼音:tài rán jū zhī
遇到事情时,态度镇定,神色安恬自若。宋。陈亮〈王圭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迭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也作「泰然处之」、「处之泰然」。
《國語辭典》:处之泰然(處之泰然)  拼音:chǔ zhī tài rán
遇到事情时态度镇定,神色自若。《宋史。卷四五○。尹谷传》:「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覈菜茹,处之泰然。」也作「泰然居之」、「泰然处之」。
《國語辭典》:安然  拼音:ān rán
1.平安无事。晋。郭璞〈谏留任谷宫中疏〉:「不宜令谷安然自容,肆其邪变也。」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你今日安然,明日无事,到后日午时,合该土炕上板僵身死。」
2.安定、安恬不惊奇。《晋书。卷九。简文帝纪》:「晞大恐,求下车,而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此惮服。」《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弗独自安然。」
《國語辭典》:坦坦  拼音:tǎn tǎn
1.宽平的样子。《易经。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淮南子。原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2.形容平定而泰然。唐。韩愈 曹成王碑:「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聊斋志异。卷八。霍女》:「黄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國語辭典》:无畏(無畏)  拼音:wú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
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證未得无畏。」
《漢語大詞典》:夷然
(1).坦然,泰然。晋书·谢安传:“ 坚 后率众,号百万,次于 淮 肥 ,京师震恐。加 安 征讨大都督。 玄 入问计, 安 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夷,坦也,平也。言坦然无异平日也。”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时羣盗纵掠,而公夷然视之,神色自若。” 茅盾 《幻灭》六:“ 静 这么分析人类的行为,心头夷然舒畅起来。”
(2).鄙视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深公 得此义,夷然不屑也。”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我看那位榜首,虽然与众齐驱,却有箇夷然不屑之意。”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名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
《漢語大詞典》:恬如
(1).安然,泰然。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左右皆怖伏地,而 叔高 恬如也。”晋书·王述传:“性沉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 述 处之恬如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张昺》:“ 辽 乃逆格之,凡杀四头。左右皆怖伏地,而 辽 恬如也。”
(2).恬淡貌。 清 黄宗羲 《郑兰皋八十寿序》:“先生泊如恬如,而其中之确如者,又未尝少踰乎銖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