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张应一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仁同人。字经叔。号听天堂。
《國語辭典》:天堂  拼音:tiān táng
1.宗教谓人死后所投生的快乐世界。《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上》:「心能地狱,心能天堂。」
2.比喻幸福快乐的天地。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刘员外云)你再思想咱。(正旦唱)您孩儿心顺处便是天堂。」
3.术数用语。相术家称人额头以上的部位为「天堂」。元。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徐谓礼相术》:「他日复遇道者,顿足惊叹曰:『可惜可惜,其天堂已破,必不能令终。』其后悉验。」
《国语辞典》:天堂鸟(天堂鸟)  拼音:tiān táng niǎo
1.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燕雀目。雄鸟从嘴尖到尾端全长约三十到四十五公分,体深褐色,嘴青绿色,头与项部为金褐色或金绿色,羽毛金黄色,细小有光泽。身体两侧翅膀的下面,各有一把长羽。雌鸟色泽黯淡,羽毛极不鲜艳。
2.植物名。旅人蕉科天堂鸟属,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一至二公尺,根茎肥厚。叶革质,深绿色,长椭圆形,长二十五至四十五公分。花梗粗壮,长约一公尺。花苞中含有五至八朵花。萼片呈鲜黄或橙红,花瓣紫色,形如振翅欲飞的天堂鸟,故称为「天堂鸟」。原产非洲南部。
《漢語大詞典》:人间天堂(人間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如: 苏 杭 风光秀丽,物产丰饶,真可谓人间天堂。
《漢語大詞典》:上说天堂,下说苏杭(上説天堂,下説蘇杭)
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四·苏杭湖:“谚曰:‘上説天堂,下説 苏 杭 。’…… 苏 自 春秋 以来,显於 吴 越 ; 杭 惟入 宋 以后,繁华最盛。”
《國語辭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拼音:shàng yǒu tiān táng,xià yǒu sū háng
(谚语)比喻苏州、杭州是人世间最富庶美好的地方。《老残游记》第五回:「江南真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苦社会》第一回:「却说中国地方,顶有名的是苏杭两省,有句老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漢語大詞典》:黄金界
犹天堂。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叶玉森 《浮生迭和忆园》:“真如梦幻黄金界,犹未分明碧玉年。”
《漢語大詞典》:金玉堂
(1).指富贵人家的厅堂。 宋 黄庭坚 《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金玉堂中寂寞人,仙班时得共朝真。” 任渊 注:“言 伯充 宗室子居富贵而处如寒素也。”
(2).指天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太平天囯·天父上帝言题皇诏》:“琵琶鼓乐簫来和,金玉堂中快乐多。”
《國語辭典》:地狱(地獄)  拼音:dì yù
多数宗教所描述的死后极苦的世界。在佛教中地狱属于六(五)道之一,有八大地狱。它是造恶者投生的场所,投生此处的众生,将受到种种极端的折磨。在基督教、犹太教、祆教、回教等宗教里,都认为地狱是亡灵经过最后审判而受处罚的最终场所。在中国民间观念将地狱分作十八层,每层地狱各有阎王,执行审判和处罚的责任。《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也称为「泥犁」。
《國語辭典》:永生  拼音:yǒng shēng
长生、长久存在。《文选。曹植。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
《漢語大詞典》:沦洄(淪洄)
轮回。佛教指有生命的东西在天堂、地狱、人间等六个范围内流转不息。《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因何国主苦求哀,为徒长刼免沦洄。”
天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上宫殿也。遗教经曰:「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玄义一曰:「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三论玄义曰:「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俗语佛源】
三界六道轮回中的一处,包括欲界中的六欲天,色界中的四禅十八天和无色界中的四空天,在「六道」中,「天堂」的福报最大,如寿命极长、身量极高、享受各种欲乐等。佛家认为,要生天堂,必须广修诸善。慧琳《均善论》说:「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天堂」虽然是与「地狱」相反的概念,但是,一旦「天福」享尽,仍不免轮回,包括堕落到「地狱」去。「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佛遗教经》)后以天堂比喻美妙的境地。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说:「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往得观者,以为至天堂。」江南风光秀丽、物产丰庶,南宋以后更加繁华,故民谚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例如元·奥敦周卿《折桂令·西湖》云:「春暧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李明权)
天堂地狱
【佛学大辞典】
(杂名)宗教家谓善人死后,当升天堂,受诸福乐。恶人则入地狱,受诸苦痛也。宋史曰:「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