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宗教  拼音:zōng jiào
利用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神秘所发生的惊奇和敬畏心理,构成一种劝善惩恶的教义,并用来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称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漢語大詞典》:原始宗教
指原始时代的朴素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原始宗教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他们还无法有效地制服自然界的时候在精神世界中的幻觉。”
《国语辞典》:宗教改革  拼音:zōng jiào gǎi gé
十六世纪时,因罗马教会日趋腐败,欧洲各国遂有一连串的宗教改革运动。如以德人马丁路德为首,提倡革新宗教之说,领导修改罗马天主教部分教义,主张基督教教旨,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原则,各国多附和,遂有新教派的建立。此外瑞士贾尔文、英国亨利第八亦相继响应,自此西洋宗教分裂成许多派系。
《国语辞典》:宗教音乐(宗教音乐)  拼音:zōng jiào yīn yuè
与宗教信仰或仪式有关的音乐。
《国语辞典》:宗教自由  拼音:zōng jiào zì yóu
人民对于宗教教义的信仰、教仪的举行,有不受干涉的权利。
《国语辞典》:宗教战争(宗教战争)  拼音:zōng jiào zhàn zhēng
因宗教纷争所引起的战争。如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西班牙国王派遣无敌舰队征英之役,其藉口便是捍卫旧教,讨伐新教。三十年战争更为惨烈,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压迫境内新教活动,遂由内战演变成国际性战争,所幸战后各国签订条约,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并承认各新教教派的独立地位。
《国语辞典》:宗教学(宗教学)  拼音:zōng jiào xué
以心理学、史学等为基础,取各教的经典、遗物、礼仪等,加以分析、比较而研究,以明瞭宗教变迁发展之迹的学问。
《國語辭典》:异教(異教)  拼音:yì jiào
非正统的教派,通称为「异教」。
《漢語大詞典》:祆祠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通典·职官二二“萨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祆神﹞本自 波斯国 乘神通来此,常见灵异,因立祆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人向东礼。”
(2).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 睢水 祆祠日众盛,蜡丁文字烦邦交。”
《國語辭典》:使者  拼音:shǐ zhě
奉命出使的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三国演义》第二回:「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则四海自清平也。」
《國語辭典》:好事  拼音:hào shì
1.喜欢多事、兴造事端。《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
2.有某种爱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
3.热心助人。《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不由的一声哭喊,被这位好事的姑娘听见,就寻声救苦的搜寻出来。」
《國語辭典》:清香  拼音:qīng xiāng
气味清新芳香。《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老残游记》第九回:「虽是蔬菜,却清香满口,比荤菜更为适用。」
《國語辭典》:说法(說法)  拼音:shuō fǎ
1.措辞。《文明小史》第二回:「不消一刻,来了三、四起人,都是如此说法。」
2.看法、见解。如:「他这种说法,毫无逻辑可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3.宣说佛法。如:「现身说法」。
4.说言不由衷的话。《醒世恒言。卷一○。刘小官雌雄兄弟》:「刚才说过,是我请你的,如何又要银子?恁样时,到像在下说法卖这肉了。」
5.想办法。《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怜你孤儿寡妇,自然该替你说法。但闻得善继得有亡父亲笔分关,这怎么处?」《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曹可成要与春儿赎身,大妈索要五百两,分文不肯少,可成各处说法,尚未到手。」
《國語辭典》:天王  拼音:tiān wáng
1.春秋经中尊称周天子为「天王」。后用以称天子。《谷梁传。隐公九年》:「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2.神话中的天神。如封神演义中的托塔李天王。
3.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称号。
《國語辭典》:先知  拼音:xiān zhī
1.预先知道。《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圣能先知亟见,而不能令卫平无言。」南朝梁。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诗:「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
2.知觉智慧比一般人高的人。《孟子。万章下》:「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3.预言家。常指宗教上能传布神意以警觉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