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42,分677页显示  上一页  360  361  362  363  364  366  367  368  36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后来
知音
东山
远近
聪明
王孙
中流
有道
游子
骨肉
天人
明珠
好事
长者
高明
《國語辭典》:后来(後來)  拼音:hòu lái
1.后至、后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2.以后。《红楼梦》第六四回:「二姐又是水性的人,在先已和姐夫不妥,又常怨恨当时错许张华,致使后来终身失所。」
3.后进之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國語辭典》:知音  拼音:zhī yīn
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见《列子。汤问》。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文选。古诗一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三国魏。曹丕 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國語辭典》:远近(遠近)  拼音:yuǎn jìn
1.距离的长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训经宣达,远近必理,咸承圣志。」《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2.关系的亲疏。如:「亲戚有远近」。
3.中医上指病之在上者为近,在下者为远。
《國語辭典》:聪明(聰明)  拼音:cōng míng
1.耳目敏捷。如:「那老翁年逾七旬,仍是耳目聪明,真是令人羡慕。」
2.天资灵敏,理解力高,心思细巧。《三国演义》第三回:「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
《國語辭典》:王孙(王孫)  拼音:wáng sūn
1.贵族的子孙。《西游记》第三七回:「家家士女,处处王孙,俱去游春赏玩。」
2.对他人的尊称。《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司马贞索引引刘德曰:「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唐。王维 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猴子的别称。汉。王延寿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唐。柳宗元〈憎王孙文。序〉:「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4.蟋蟀的别名。参见「蟋蟀」条。
5.植物名。百合科王孙属,多年生草本。叶四片,轮生于地上茎,其茎顶著一花,四瓣,色黄绿,根可入药。
6.复姓。如卫有王孙贾、楚有王孙由于。
《國語辭典》:中流  拼音:zhōng liú
1.河流的中央。《史记。卷四。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有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察。」唐。张祜 题润州金山寺诗:「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2.普通、中等。如:「中流社会」。《晋书。卷六○。列传。张辅》:「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
《國語辭典》:有道  拼音:yǒu dào
1.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礼记。礼器》:「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于侧陋,开敢谏之直言。」
2.有学问道德。《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3.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金瓶梅》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汉代举士科目之一。《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5.合理。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6.书函中常用作对人的敬称。
《國語辭典》:游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他乡作客的人。汉。苏武〈烛烛晨明月〉诗:「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游子(遊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的人。《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唐。李白 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骨肉  拼音:gǔ ròu
比喻至亲。指父子兄弟等。《管子。轻重丁》:「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此之谓缪薮。」
《國語辭典》:天人  拼音:tiān rén
1.洞悉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2.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3.仙人、神人。形容容貌出众或才能过人的人。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誇诸葛亮为天人。」后亦指美丽的女子。《聊斋志异。卷二。阿宝》:「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4.天和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5.天理人欲。如:「天人交战」。
《國語辭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國語辭典》:明珠  拼音:míng zhū
1.宝珠。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明珠翠羽,往往而在。」晋。左思〈魏都赋〉:「虽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
2.比喻珍爱的人。如:「她是她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國語辭典》:好事  拼音:hào shì
1.喜欢多事、兴造事端。《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
2.有某种爱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
3.热心助人。《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不由的一声哭喊,被这位好事的姑娘听见,就寻声救苦的搜寻出来。」
《國語辭典》:长者(長者)  拼音:zhǎng zhě
1.年纪较大或辈分较高的人。《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之不弟。」《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2.显贵的人。《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3.言行仁厚或有学问、德行的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室无姬姜,门多长者。」
《國語辭典》:高明  拼音:gāo míng
1.秉性高亢明爽。《尚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2.高超明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尊其所闻,则高明矣。」后也指技艺高超为高明。《儒林外史》第一回:「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
3.对人的敬词。《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如蒙徵纳,以辅高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要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4.富贵、势位高的人。《书经。洪范》:「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汉。孔融〈杂诗〉二首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5.高而明亮之处,指楼台。《礼记。月令》:「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
6.县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南,濒西江支流沧江北岸。
7.人名。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生卒年不详。明永嘉平阳人,一作温州瑞安人。初仕元,官至处州录事。明太祖徵召,以老病辞还,享年七十多岁。所作《琵琶记》,世推为南曲正宗,又著有《柔克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