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学文
考试
寡昧
争知
异闻
学识
博通
导师
进修
良知
律师
博极
文化
新闻
宏博
《漢語大詞典》:学文(學文)
(1).学习文化知识。论语·学而:“行有餘力,则以学文。”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隋书·高祖纪下:“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杖悉皆除毁。”
(2).学习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如:他原是学文的,后来改学理。
《國語辭典》:考试(考試)  拼音:kǎo shì
出试题测验考生的程度或技能。如:「入学考试」、「术科考试」。
《漢語大詞典》:寡昧
(1).谓知识浅陋,不明事理。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臣既寡昧,识无光远,景命虽降,不敢仰承,乞收成旨,以允愚衷。”《宣和遗事》后集:“盖以寡昧之资,藉盈成之业,言路壅蔽,导諛日闻,恩倖持权,贪饕得志。” 章炳麟 编《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其有壮士,寡昧不学,宜以此善道之,使知宗教殊途,初无邪正,黄白异种,互为商旅,苟无大害于我军事者,一切当兼包并容。”
(2).指寡昧的人。 宋 陈师道 《拟御试武举策》:“不自圣贤询於寡昧,延见田里之士,究观文武之宜。”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良儔秉高谊,寡昧岂见忘!”
《漢語大詞典》:争知
(1).比较知识。荀子·尧问:“﹝君子﹞知如士,不与士争知。”
(2).犹怎知。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兄弟你心中烦恼我争知?” 明 刘基 《秋日即事》诗之六:“不是鴈声天畔过,争知今日是重阳?”
分類:知识
《國語辭典》:异闻(異聞)  拼音:yì wén
1.别有所闻。《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虽渊流遂往,详略异闻。」
2.新知或奇闻。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从来说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
《國語辭典》:学识(學識)  拼音:xué shì
学问与知识。如:「他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待人又谦和有礼,称得上是德智兼备。」
《漢語大詞典》:博通
(1).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 宋 叶适 《惠州姜公墓志铭》:“二公博通古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女子博通百家二氏(释道)之书,不仅诸经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司马迁 继承 司马谈 家学,又博通古今经学。”
(2).高大挺直。 汉 陆贾 新语·资质:“﹝楩柟豫章﹞精捍直理,密緻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
《國語辭典》:导师(導師)  拼音:dǎo shī
1.指导学生研究学术及担负训育责任的老师。如:「在一年的导师任内,他和班上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2.佛教用语:(1)指引导众生去迷就正的人为导师。《新名词训纂。学属。导师》引《佛报恩经》:「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长乐故。」(2)指僧伽中的上座。
《國語辭典》:进修(進修)  拼音:jìn xiū
进一步研究学习。唐。韩愈〈通解〉:「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
《國語辭典》:良知  拼音:liáng zhī
1.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知交好友。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唐。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國語辭典》:律师(律師)  拼音:lǜ shī
1.精通戒律的法师。《大般涅槃经》卷三:「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2.唐代对道士的一种尊称。按修行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3.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辩护或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
《漢語大詞典》:博极(博極)
犹言博通。谓遍览群书,知识渊博。 宋 王安石 《孙君墓碑》:“盖数年而具众经,后遂博极天下之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今博极之士,罕能知其略者。”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桃花夫人示梦》:“某生因思 刘向 博极羣书,其言必有根据。”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束晰。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國語辭典》:新闻(新聞)  拼音:xīn wén
1.报纸、广播、电视、网际网路、新媒体等对任何足以引起民众兴趣或产生影响的事件,所作的最新而及时的报导。其形式包括消息、通讯稿、特写、调查报告、图片、影音、视讯等。
2.新近听说的事。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唐。李咸用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新闻到没有,闻得高丽国差铁肋金牙下战书来,单奈尉迟出马。」
3.新知识。宋。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诗:「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漢語大詞典》:宏博
(1).宏伟,博大。陈书·张种传:“ 种 沉深虚静,而识量宏博,时人皆以为宰相之器。”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 大颠师 论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义不至城郭,自激修行。” 宋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子 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太常寺少卿夏公行状》:“﹝ 夏公 ﹞为诗文宏博豪放,举笔千百言,而感世触物,义归於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 郭璞 《江赋》,源出 汉 魏 大赋,气魄雄伟,取材宏博。”
(2).特指知识广博。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仲甫 才勇有文,顷从事於 郭崇 ,教其射法,后 崇 反师之,赡辨宏博,纵横可用。” 清 管同 《恩县四女祠碑》:“ 孙公 宏博淹雅,习知古事,千载聵瞀,一辨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