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下
行文下达。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水浒传》第二十回:“本州孔目差人賫一纸公文,行下所属 鄆城县 ,教守御本境。”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时宣抚司未有行下, 玠 曰:‘事急矣,诸将不能办,我当自行。’”参见“ 行文 ”。
《國語辭典》:行文  拼音:xíng wén
1.推行文治教化。《史记。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
2.作文。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格局》:「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也。」
3.官厅的公文往来。《儒林外史》第一回:「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徵聘王冕出来做官。」《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向府中进发。」
《國語辭典》:照会(照會)  拼音:zhào huì
1.通知、知会。《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
2.核对审察。《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3.执照、凭證。《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甚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4.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是各省长官对外国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外交照会」。
《國語辭典》:通行  拼音:tōng xíng
1.通过,畅行无阻。《尉缭子。分塞令》:「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2.普遍应用。《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3.习以为常。《汉书。卷七六。张敞传》:「广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刘调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
《漢語大詞典》:飞英(飛英)
(1).飘舞的雪花。 宋 辛弃疾 《永遇乐·赋梅雪》词:“问讯无言,依稀似妒,天上飞英白。”
(2).比喻行文流畅。 明 陈子龙 《送宋辕公应试金陵》诗:“操笔飞英纵所如,六季文章体更疏。”
《國語辭典》:抬头(抬頭)  拼音:tái tóu
1.举起头来。如:「抬头挺胸」。《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抬头看时,上面有个大匾额,乃是六个大金字。」《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
2.传统书写表示礼貌的格式。遇值得尊敬的对象,有关其称谓、身体、行为等词原行空一格再写,称为「挪抬」,或换行顶格再写,称为「平抬」。《孽海花》第一九回:「只见榻上枕边,拖出一幅长笺,满纸都是些抬头,那抬头却奇怪,不是阁下台端,也非长者左右,一叠连三全是『妄人』两字。」
3.支票、统一发票上指来往户头的户名。
《國語辭典》:布置  拼音:bù zhì
分布安排。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老残游记》第一五回:「虽然收管,却未上刑具,不过监里的一间空屋,听他自己去布置罢了。」也作「布置」。
《漢語大詞典》:笺天(牋天)
行文以祭告上天。 唐 陆龟蒙 《奉酬苦雨见寄》诗:“初悲溼翼何由起,末欲牋天叩天耳。” 宋 陆游 《冬晴日得闲游偶作》诗:“牋天有事君知否,山乞柴荆到死闲。” 宋 刘克庄 《洞仙歌·和居厚弟韵》词:“古来稀七十,添许多年,赢得牋天致君事。”
《漢語大詞典》:气机(氣機)
(1).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吴子·论将:“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於一人,是谓气机。”
(2).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天乘夫气机,故运而有常。”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土若鼻,水若涕;水於海升降,犹涕於鼻出入,非气机之推盪,固不能升降而出入也。” 严复 《论世变之亟》:“天地气机,一发不可復遏。”
(3).指植物的生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 清 戴名世 《慧庆寺玉兰记》:“余嘆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4).指行文的气势。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 弘治 、 正德 以后,气机始畅,篇幅始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仗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清 马建忠 《玛赛复友人书》:“使演绎其旨,或从而驳辨之,以词意清顺气机畅达为主。”
(5).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包括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气机发生异常,一般有气机不宣、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
《國語辭典》:恭维(恭維)  拼音:gōng wéi
恭敬思之。如:「恭维鞠养」。也作「恭惟」。
《國語辭典》:恭维(恭維)  拼音:gōng wei
奉承、谀颂。《文明小史》第二回:「当下又说了些客气话,柳知府也著实拿他恭维,方才起身告别。」也作「恭惟」。
《國語辭典》:措辞(措辭)  拼音:cuò cí
1.表达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这篇文章的措辞优美,引人入胜。」汉。王充《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所欲之矣。」也作「措词」。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宋。苏轼〈答李昭玘〉:「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格笔,不复措辞。」《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道:『你说出来,我总可以设法。』人瑞道:『除非你承认了要他,才好措辞。』」也作「措词」。
《漢語大詞典》:酌斟
(1).亦作“ 酌酙 ”。酌酒。 明 程嘉燧 《孙履正履和北上临别题赠长句》:“脱衣貰酒君酌斟,君胡不饮心沉吟。” 清 方文 《严子餐招同王宇安暨令嗣茂远朱岷左吴岱观夜集有怀亡友子岸》诗:“举觴命亲串,有酒当酌酙。”
(2).考虑事情或行文等是否妥当和可行。《天地会诗歌选·根由歌》:“共结联盟表真心,同谋大事密酌斟。”
《漢語大詞典》:行知
(1).实践其所得到的认识。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
(2).公文术语。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海防事宜疏》:“拟请旨敕下该衙门申明旧例,行知各省。”
(3).指通知事项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且説 黄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来,正在家里喫夜饭,忽然院上有人送来一角文书;拆开一看,正是保准过班的行知。”
《漢語大詞典》:牒报(牒報)
行文通报。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已遣使臣齎牓抚之,并牒报诸司,更烦审处。”
《漢語大詞典》:行气(行氣)
(1).道教语。指呼吸吐纳等养生方法的内修功夫。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牀足,行二十餘岁,移牀,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2).中医指输送精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 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於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於三阳。’”
(3).指使气血畅通。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杜预 注:“气和则志充。”
(4).指行文气势。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 千寻,走云连风。”
《漢語大詞典》:关牒(關牒)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关与牒皆旧时公文书名,后以“关牒”指行文通知。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右谨件如前。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